六月,媒体报道了香港演员夫妻唐佳和雪妮的故事:得知病重的妻子时日无多,88岁的唐佳从住所一跃而下;十天后,77岁的雪妮因癌症在医院离世。这则新闻,像投入人们心湖的石子,那荡开的涟漪里,既有对夫妻情深的感慨与祝福,也藏着对老年人痛失所爱后,该如何应对生活和情感困境的沉重思考。影视剧中,热恋的人们总希望光阴在幸福时刻驻足,但时间从不为谁停留。“生生不息”是我们常用来形容生命的词,而这正说明:流动与变化,才是生命的本原形态。就像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,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。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和不变化的,一切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。
所以,面对变化的生命状态,尤其是生活中的悲伤,“流动”恐怕是我们与现实和解的唯一方式。它不是要我们擦掉眼泪、假装坚强,而是允许情绪如流水般,带着泥沙与漩涡,自然地穿过生命的河道。
媒体曾采访过一位痛失挚爱的科学家,当被问及如何走出悲伤时,她坦言秘诀是让自己“忙起来”——哪怕手里没活,也会顺手拿起一份报纸来读,总之不让自己沉浸、停留在情绪里。
科学家所提到的“忙起来”与“不停留”,本质上也是一个“流动”的概念。这并非逃避,而是让生命保持一种流动的开放状态:允许生活琐事进入视线与感知,以开放的心态在流动中汲取能量,主动选择被世界“浇灌”。其实“流动”二字并非只适用于应对悲伤,而是贯穿生命全过程的关键词,是生命力的基本规律。不论身处生命的哪个阶段、哪种形态,流动都能为生命带来能量和机遇。
人的生存本就离不开能量的流动。阳光经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,再经食物进入人体,在细胞中与氧气结合,释放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,最终以二氧化碳、水分等形式回归自然。流动,正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态。人的成长和活力源于流动。它让我们读不同的书,遇不同的人,走不同的路,在这个过程中,消解认知固化带来的偏见和痛苦,让自己的视野慢慢变宽,让固执的自己变得包容;一边品味丰富的生命滋味,一边在流动中重塑个性,成就更精彩的自己,让生命不轻易被定义。
人在流动中建立联结。正如河水不流动便成了死水,人若停滞、封闭就容易困在原地。流动像房间的一扇窗,引新鲜空气入室。人与人的流动,让陌生变成熟悉、疏远变成亲近。流动将拥有独特内在世界的无数个体联结在一起,由此带来的强大影响力我们有目共睹:资源共享、文化交流,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与整个地球的生命力,皆源于此。生命的伟大,不在于固守原地求得一劳永逸的安稳,而在于在流动中接纳风雨、孕育生机。流动既是生命的必然也是主动的选择。我们唯有不断向前,才能穿越生活的起起伏伏,才能让过往和当下的经历成为未来生命的养分,让存在本身,成为生生不息最生动的诠释。